範圍 |
卓越表現指標 |
組成部份 |
卓越表現例證 |
課程 |
1.1 |
課程規則及組織 |
課程目標及政策 |
- 以終身學習、全人發展的原則,制訂中文課程目標、合適的政策,以及具策略性的課程發展計劃
- 在發展中文課程上展示領導或協作的能力
|
課程架構 |
- 開放和靈活的課程架構
- 適當調整中文及其各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
- 照顧不同學生的能力
|
學習時間的編排 |
- 靈活和適當地編排學習時間,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,擴闊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,以及更有效地使用設施和調配資源
|
1.2
|
課程管理 |
課程的統籌和協作 |
- 協助統籌中文及其他各學習領域的課程計劃
- 參與中文課程決策、交流課程資訊和意見
|
課程實施的監察和評鑑 |
- 設有完善的機制,監察和檢討中文課程的推行
- 與教師共同檢討課程的推行,並有效跟進
|
教學 |
1.3 |
策略和技巧 |
教學的策劃和組織 |
- 有清晰的中文教學的學習目標和重點
- 啟發學生思考及引發學習動機
- 因應學生能力、興趣及教學環境等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法
- 小心監察各項教學活動的情況,適時作出修訂及評估對學生的影響
|
學習差異的照顧 |
- 推動同事之間的協作,有效而適時地識別和支援學生的多元需要
- 按學生的學習能力、興趣和需要,採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材料
- 因應學生的能力調節教學步伐,並給予明確的回饋,促使學生改善
|
傳意技巧 |
- 能熟練和準確地運用適當的教學語言
- 講解流暢生動、有條理,指示和示範清楚
- 善用提問技巧
- 讚賞和鼓勵學生增加他們的自信心
|
課堂互動 |
- 鼓勵學生回應、發問和參與中文學習活動
- 鼓勵學生互相尊重和合作,分享意見
|
課堂管理 |
- 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活動,靈活而適當地調整教學時間和節奏
- 營造一個有利學習的環境
|
|
1.4 |
知識和態度 |
專業知識 |
- 熟悉教師專業的發展
- 中文能力(包括閱讀、寫作、聆聽、說話能力)
- 有豐富的中文本科知識(包括漢字,語音、語法、文學、文化及語文教育)
- 對中文科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豐富認識
- 對中文科教學法有豐富認識(如閱讀教學、寫作教學等)
- 有豐富一般知識及跨學科的基本認識
- 對新課程的九項共通能力有豐富知識(協作能力、溝通能力、創意能力、批判思考能力、運用資訊科技能力、運算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及研習能力)
|
學生學習 |
1.5 |
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展 |
學習態度 |
|
學習策略 |
- 協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他們的中文知識
- 向不同性格/能力的學生提供足夠而平均的機會參與活動
|
學習表現 |
- 通過持續的回饋鼓勵學生致力改進及建立正面的學習態度
|
學習評估 |
1.6 |
學習評估的策劃和推行 |
評估政策和制度 |
- 根據中文/普通話科的課程目標,配合學校的需要,制訂或協助制訂有效的校本的評估政策
- 向學生和家長闡釋有關政策,包括清晰的評估目的和評估指引,及利用評估結果改善學習及促進教學
- 恰當地安排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
- 適時、全面而具體地檢討評估政策及制度,及時總結成效和欠妥善的地方,並盡快跟進
- 不時檢視各種評核模式,配合最新的中文科課程發展目標
|
評估的實施方式 |
- 採用多方參與的評估方式
- 讓學生透過互相評估和自評,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
- 設計合適的評估方式以反映學生在知識、技能和態度方面表現和付出的努力
- 評估的內容廣泛
- 形式和難易度均能配合學生的能力和需要
- 能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
|
評分、批改和回饋 |
- 能指出學生的強弱項
- 給予適當的讚賞和鼓勵
- 提出改善建議
- 給予學生適時和有用的回饋,幫助他們改善學習
|
1.7 |
評估資料的運用 |
評估資料的管理 |
- 有系統持續地記錄學生中文科整體的評估資料,方便學校和教師查閱學習進度,作為教學的參考
|
評估資料的用途 |
- 運用評估資料診斷和評鑑學與教的成效
- 以評核結果發展方案協助學生改善學習情況
- 幫助學生了解自己,從而訂立努力的目標
- 透過不同途徑讓家長適時得知子女的學習進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