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与教资源
教师资料
- 陈蔼欣老师、姜婉雯老师、谢卓衡老师、成笑凝老师、蔡碧玲老师
- 九龙湾圣若翰天主教小学
- 2015/2016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嘉许状教师
- 卓越教学实践∶特殊教育需要
教学理念
每一位入读学校的小孩(不论听障学生或健听学生),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,并在关爱的环境中成长。
教学分享
协作教学,让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一同学习
学校每级设有一班混合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的共融班,让听障学生能与一般学生有足够接触和沟通的机会。学校在共融班的中、英、数,以及常识科课堂安排两位教师进行协作教学。一位是学校的科任教师,另一位是外聘的听障教师或手语能力强的健听教师。两位教师在课堂前先进行共同备课,上课时,科任教师以口语授课,外聘的协作教师同时以手语协作教学,这就是学校的「双语」协作教学模式;换句话说,课堂教学语言除了以口语进行外,亦将手语作为教学语言。
口语和手语并用,实践无障碍沟通
我们设计很多视觉教材,并运用小组学习等教学策略,目的是让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透过多感官学习,能接收到相同的资讯。学校很多教师都会运用手语,希望能以身作则,为同学树立榜样。在共融班的健听学生普遍都有兴趣学习手语,他们学习手语的速度甚至比教师还要快哩!因此,班上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语或口语跟听障同学交谈、玩耍;课堂小组讨论后,也会以「双语」汇报,小组代表可以选择以口语或手语汇报,由另一人翻译成手语或口语,师生一同展示无障碍沟通的共融文化。
多元化的全校活动,建立关爱共融的校园文化
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可以一同享受多采多姿的校园生活,如加入校队、舞蹈组、游泳队、羽毛球队、音乐剧组、视艺尖子班等,发挥他们的潜能。听障学生亦会担任风纪或参加境外学习交流活动。学校更透过多元化的全校活动去建立关爱共融的校园文化,例如听障学生节、每周手语金句等;每年的毕业典礼,全体毕业生一同表演手语歌,令嘉宾和家长都十分感动。
共融校园,培养关爱精神
最令教师感到欣慰的不是听障学生的学习能跟上其他同学,而是他们能接纳自己的限制,懂得欣赏自己的长处,慢慢建立自信,不再害怕与人沟通。这样,他们才能有较强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追求自己的理想。另一方面,健听学生因为习惯跟听障学生相处,认识到听障学生的需要,学懂与不同能力和需要的人相处的技巧,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,因而培养出关爱的精神。例如,学校有健听生立志当手语翻译员,并且说服父母,陪伴听障学生升读同一所中学,这份情操,见证了共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面影响。
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共融校园中成长
经验告诉我们,只要用心去了解,用心去思考,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,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,教师是可以打破教学的框框,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同享有愉快学习的机会,并有自信地成长。我们在社会上,如能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多想一点,多做一点,共融的精神一定可以发扬光大。
资源分享
教学实践
实践共融的课堂教学策略